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
咨询热线:

13860106120

联系我们CONTACT

厦门绿韵花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
邮箱:13860106120@163.com
手机:13860106120
电话:13860106120
地址:厦门市同安区(基地直发国内大部分地区)

公司资讯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新闻中心 > 公司资讯

清明祭祀用菊花的由来: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​

发布时间:2025-03-22 09:10 点击量:

    在清明时节的祭祀活动中,菊花宛如一位庄重的使者,承载着后人对先人的无尽追思。可你是否想过,菊花为何会成为清明祭祀的 “标配”?这背后隐藏着一段悠久且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。

    菊花原产于中国,其栽培历史源远流长。早在夏代的《夏小正》中,就有菊花作为农事活动时令标志的记载。秦汉时期,菊花多以饮用、药用或食用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生活中。从晋代起,菊花因其独特的姿态和不畏寒霜的特性,被引入田园栽培,成为观赏植物,逐渐走进文人雅士的视野,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。

    菊花与祭祀的渊源,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。那时,人们在祭祀活动中,会向神灵或祖先献上各种供品,花卉便是其中之一。据《左传》记载:“牺牲玉帛,弗敢加也。” 这表明从周公制礼开始,丝绸就已用于祭祀,而与丝绸相关的堆花艺术,其起源也与祭祀的花贡、供花有关。《周礼》中提到有专管收集鸟羽的官吏,当时丝绸与羽毛结合的形式,被认为是堆花艺术的原型,其中就包含了祭祀用的供花和花贡。春秋时期,立春 “戴胜” 习俗的出现,可看作是堆花艺术中绢花的起源。五代时期马缟所著的《中华古今注》记载,秦始皇时期三妃九嫔当暑戴芙蓉冠子,以碧罗为之,插无色通草苏朵子,这是先秦时期使用通草做花的最早文献记录。到了汉代,《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简报》显示,内棺盖板上有 “羽毛贴花绢”,这为羽毛剪贴堆砌这种堆花工艺提供了实物证据。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西晋至唐以来的人造绢花,则标志着堆花工艺走向兴盛。

    菊花正式在祭祀文化中崭露头角,与东晋时期的陶渊明有着莫大的关联。陶渊明在《饮酒・其五》中写下 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 的千古名句,自此,菊花被赋予了高洁、隐逸的精神内涵。在那个社会动荡、政治黑暗的时代,陶渊明选择远离官场的污浊,回归田园,与菊花相伴。他笔下的菊花,不与百花争艳,在霜寒中独自坚守,这种超凡脱俗的气质,正是许多人所向往的精神境界。于是,菊花开始成为文人雅士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、坚守内心纯净的象征,这种文化内涵也逐渐渗透到民间,为菊花进入祭祀文化领域奠定了基础。

    唐宋时期,社会繁荣,文化昌盛,清明扫墓之风在全国范围内盛行。这一时期,菊花在祭祀中的地位愈发重要。从唐代诗人的诗作中,我们能感受到菊花与祭祀氛围的契合。白居易在《寒食野望吟》中描绘道:“乌啼鹊噪昏乔木,清明寒食谁家哭。风吹旷野纸钱飞,古墓垒垒春草绿。棠梨花映白杨树,尽是死生别离处。冥冥重泉哭不闻,萧萧暮雨人归去。” 虽未直接提及菊花,但在这样的清明祭祀情境中,菊花的素雅与庄重,与整体氛围相得益彰,已然成为祭祀画面中的一部分。到了宋代,随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,菊花的栽培技术不断完善,品种日益丰富,这也为其在祭祀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条件。

    在这一时期,民间还流传着一些与菊花有关的传说,进一步推动了菊花在祭祀文化中的传播。相传,在某个地方,有一位孝子在母亲去世后,悲痛万分。每到清明,他都会到母亲墓前祭扫。有一年清明,他在墓前看到一朵洁白的菊花独自绽放,在周围荒芜的环境中显得格外醒目。他认为这是母亲的灵魂所化,从此,他每年清明都会带着菊花去祭祀母亲。这个故事在当地流传开来,人们纷纷效仿,用菊花来祭祀先人,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与敬重。

    除了文化和传说的影响,菊花自身的特点也使其成为清明祭祀的理想选择。菊花花色丰富,其中白色和黄色最为常见。白色菊花纯净如雪,恰似人们内心那份纯粹而深沉的悲痛,每一片洁白的花瓣都仿佛承载着一滴思念的泪水,代表着对逝者的哀悼;黄色菊花庄重而肃穆,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黄色一直被视为尊贵、敬重的象征,在祭祀场合中,它寓意着逝者在家族中的崇高地位以及其功绩被后人铭记。此外,菊花的花期相对较长,且部分品种能在春季开放,恰逢清明节前后。其盛开的时间与祭祀时节相呼应,仿佛大自然特意为清明祭祀准备了这份礼物,让人们在祭扫时,更能感受到生命与自然的紧密联系。

    元明清时期,菊花在祭祀文化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。在文学创作中,菊花依然是文人墨客喜爱的题材,他们通过诗词、绘画等形式,不断丰富菊花在祭祀文化中的内涵。在民间,菊花的种植和观赏更为普及,各种菊花品种不断培育出来。人们不仅在清明祭祀时使用菊花,在其他一些祭祀场合,如中元节等,也常常能看到菊花的身影。这一时期,菊花成为了民间文化中吉祥、美好的象征,人们通过菊花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思念,同时也希望家族能够繁荣昌盛,如同菊花一般岁岁荣枯,生生不息。

    到了近现代,随着文明祭祀理念的推广,菊花作为清明祭祀用花的传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承与发展。传统的烧纸钱、放鞭炮等祭祀方式,因存在环境污染、火灾隐患等问题,逐渐被人们摒弃。而菊花以其环保、文明的特点,成为了祭祀的首选花卉。如今,每到清明节前夕,各大花店中菊花的销量都会大幅增长。无论是个人前往墓地祭扫,还是学校、机构单位组织的集体祭祀活动,菊花都成为了寄托哀思的重要载体。同时,网络祭祀等新兴方式的兴起,也并未改变菊花在清明祭祀中的地位。在虚拟的祭祀空间中,人们同样会选择用电子菊花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。

    从远古祭祀的花贡雏形,到陶渊明赋予其高洁内涵,再历经唐宋时期的文化推动、民间传说渲染,以及自身特性的契合,直至现代文明祭祀理念的促进,菊花一步步成为清明祭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这段历史故事,不仅展现了菊花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,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先人的敬重、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。